主管单位:北京市体育局
主办单位:北京体育博览文化出版有限公司,北京市体育科学研究所
编辑出版:《全运动》杂志社
国际标准刊号:ISSN 1673-8276
国内统一刊号:CN 11-5536/G8
期刊级别:国家级
语 言:中文
周 期:
出 版 地:北京市
开 本: 大16开
投稿邮箱 :bianji7@126.com
中青在线合肥6月6日电( 范琼 中国青年报·中青在线记者 王海涵 王磊)今天,记者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获悉,近日,该校宋礼教授和江俊教授合作,利用催化效果最好的铂金属巧妙设计了遍布针尖的“松球结构”催化剂,在保持催化制氢效果不变的情况下,与商业铂碳催化剂相比,铂金属的用量仅有原来的七十五分之一,大大降低催化剂的成本。相关成果在线发表在6月3日的《自然?能源》上。
能源是文明永恒的主题,氢是一种高效的清洁可再生能源,电解水制氢由于零污染、零排放的优势,受到越来越多研究者的注意。因此,各种新型催化材料层出不穷。
催化过程一般都发生在催化剂的表面,且参与反应的是单个或近邻的几个原子。按照传统方式制造的铂催化剂,表层的铂原子忙得不亦乐乎,内层的铂原子却只能无所事事地“干瞪眼”。怎样让催化剂中的铂原子不吃“大锅饭”,每个都动起来呢?
宋礼教授课题组想到了一个好办法,能够最大化地使铂原子处于催化剂的表面。首先,相对于之前的研究,他们选择了单位质量下拥有最大表面的球形,将之前扁平的催化剂都做成一颗颗“球”,将以前局限在二维平面的反应改造成了三维立体的反应。
于是,曾经的一间小平房被改造成了一个球形小高层,可容纳的人数,也就是可以发生反应的场地大大增加。同时,每个铂原子都位于球形的表面,保证了它们都在“生产一线”。这样催化剂形成了一个表面满是针尖的“球”,每个针尖都是一个单原子铂,没有“人”可以“躲”在后面偷懒。
江俊教授说:“这个设计还带来一个惊喜的附加效果。理论模拟发现,弯曲的球面会在尖端铂原子处形成非常强的局域电场,相当于给铂原子脚上加了一个加速履带,可以进一步增强催化效率。”
最后测试结果表明,当电解溶液中的反应物通过一颗颗表面遍布针尖的“松球”时,形成氢气的速率大大增加。宋礼教授说:“在产氢量相同的情况下,我们设计的催化剂只需要一份铂,而传统商业铂碳催化剂则需要七八十份的铂,这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催化剂的成本。”
审稿人高度评价:“这是一项关于单原子催化剂的相当复杂的研究,作者通过维度设计来调节电荷和局部电场,提高铂原子的催化作用。我很欣赏这些有趣的想法。”
据介绍,铂金属在电化学制氢反应中拥有很重要的地位,本工作最大限度地减少铂用量但并未影响制氢反应催化效果,有望实现规模化应用。同时深入理解了催化剂效果与结构之间的联系,为进一步优化催化剂的性能指明了方向。(教育科学部编辑)
图为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宋礼教授和江俊教授课题组合作,巧妙设计铂原子催化剂结构,使得电解溶液通过表面布满针尖的催化剂“松球”时,产氢效率大大提高。/李进 制图
本文由: 全运动杂志社编辑部整理发布,如需转载,请注明来源。
全运动杂志社编辑部
2019/06/06