主管单位:北京市体育局
主办单位:北京体育博览文化出版有限公司,北京市体育科学研究所
编辑出版:《全运动》杂志社
国际标准刊号:ISSN 1673-8276
国内统一刊号:CN 11-5536/G8
期刊级别:国家级
语 言:中文
周 期:
出 版 地:北京市
开 本: 大16开
投稿邮箱 :bianji7@126.com
中国青年报·中青在线记者王烨捷
今天下午,在复旦大学2019届研究生毕业典礼上,复旦校友、华为技术有限公司高级副总裁张顺茂出现在现场,寄语学弟学妹。
张顺茂用一张二战中被打得像筛子一样的战斗机照片,来形容当前华为公司的状态,“这就像我们现在的公司,伤痕累累,以我在这家公司工作27年的经验来看,这家公司内部现在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要团结、坚强。”
他随即使用了一张在彩虹背景下畅飞的飞机图片,来说明他所预测的企业未来——风雨之后见彩虹。
实际上,“风雨之后见彩虹”用在张顺茂个人的成长经历上也颇为合适。
1988年的夏天,本科毕业的张顺茂躺在复旦大学相辉堂前的草坪上,仰望星空,一片茫然。摆在他面前的,是一大堆“选择”——留校读研?出国留学?去军校当军官?
当时,“出国留学”在学生群体中最热门,当军官也是很多男生的梦想。张顺茂得到了章开和教授保荐留校直升研究生的机会,但他最终却选择回到家乡小城市的一家电视机厂工作。
“就是希望离父母近一点,能够照顾他们。”然而,事与愿违,回到家乡后的张顺茂并没能照顾起父母,而是重新被父母照顾了起来,“他们一直担心这个、担心那个,甚至怕我回家找不到媳妇。”浑浑噩噩了大半年之后,张顺茂又开始仰望星空,他拨通了章开和教授的电话,表示想回复旦读研。
章老师爽快地答应了。这份爽快的承诺,如今在张顺茂这里,变成了一份“永生难忘的恩情”。
3年后的1992年夏天,研究生毕业前夕,他再次躺到了相辉堂前草坪上,又一次“仰望星空,一片茫然”。这一次,他看了半天星空,也没做出任何选择。第二天,他跟着两个同学一起背着书包,闯到了深圳——改革开放的窗口。“听说那里遍地是机会,我就想去看看,再回来。”然而,这一次的“一冲动”最后就像被黑洞吸住了一样,一去不复回。
张顺茂说,年轻就是最大的资本,他鼓励复旦毕业生们“敢想、敢闯、敢干”,“错了又有什么关系,不错怎么知道什么是对的?不经历谷底,怎么欣赏高峰的壮阔。”
1992年,还在另一家公司试用期间的张顺茂,被华为相中,从此开启了“开挂”的人生。8年时间,他从一个普通的软件工程师做到产品副经理、产品经理、总工程师、固网产品线总裁。“就是踏踏实实做好工作,不断创新,把不可能变成可能。”他给同学们描绘了一个踏实、创新工作的光明未来——你会发现工资在不停地涨,官在不停地升,你不用刻意追求自己的位置,当你为客户创造了价值、为公司带来了价值,自然而然地你就有位置。
有开挂,也有失意。在华为工作的27年,也并不都是一帆风顺的。
2006年,正当张顺茂一路高歌猛进、意气风发之时,他因在一个项目的决策上犯了错误,从无线产品线总裁被“发配”为拉美片区副总裁。
刚到巴西那会儿,他常常一个人躺在酒店,拉上窗帘,闭门思过。他数次想过辞职,想过放弃,想过直接回家陪陪老婆孩子。但最终,他决定从哪里跌倒就从哪里爬起来,“我还是热爱这份工作,热爱这个团队的战斗激情,热爱这个大平台的,我还是想继续做下去。”
放下身段、撕下脸面,从零开始。经过5年的努力,他最终让拉美地区部的业务从倒数第一变成公司的“产粮区”,“喜马拉雅山上的水也能流到墨西哥。”
2016年,在公司的一次大会上,我曾“吹牛”说,“在市场部,我是最懂技术的;在研发部,我是最懂市场的。”这些年,他从程控交换机到无线基站,从运营商到企业业务,从通信技术到云服务,从物联网到AI,各种领域全都有了涉猎,“也算奇葩。唯一不变的保持先进的方法,就是学习。”
张顺茂说,困难是取得更大胜利的前奏,挑战是坚强队伍的磨刀石,“现在,我们公司每个人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深刻理解肩上的责任和使命,我们坚信‘烂飞机’一定会冲破封锁,胜利返航。我个人也非常骄傲是这场旷世之战中的一个修理工。”
30年来,张顺茂觉得华为就像个愣小子,凭着天不怕、地不怕的劲儿,一路克服困难闯到今天,“如果有秘诀的话,那就是自强不息,不断创新,迎难而上。”
本文由: 全运动杂志社编辑部整理发布,如需转载,请注明来源。
全运动杂志社编辑部
2019/06/22